企業中層管理角色定位常遇到的誤區
一、業務員
一些做業務或者技術出身的企業中層管理者常常把自己仍然當成業務員或技術員。工作中身先士卒,沖在前面,卻往往忘記了自己的最大職責在于率領整個部門的人去完成工作。這樣的企業中層管理者一般業務或技術都非常好,而且,絕大多數也是因為在業務或技術方面的突出成績而被提升起來的,對管理并不擅長。
這樣的企業中層管理者通常很忙碌,原因是:第一,有些技術工作下屬做不了;第二,下屬們往往出錯,需要他去補漏;第三,下屬把自己份內的事反授權給經理去做;第四,人員流動,出現人才空缺,企業中層管理者去補缺。這些情況都是企業中層管理者沒有扮演好管理者角色的體現。
1.以業務為主
企業中層管理者是管理者和領導者,主要作用在于領導部門全體人員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自己去做更多的業務或技術工作。這種偏差使公司“失去了一個出色的業務員或工程師,而得到一個蹩腳的企業中層管理者”。特別是一些技術出身的企業中層管理者,在大學學的是軟件設計,到公司又搞了多年的軟件設計,提升到企業中層管理者崗位后,舍不得放棄專業,長期只與電腦和書本打交道,對計劃、組織、管理、控制和人際方面的事情,既不熟悉又不情愿了解。
2.不懂管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雖然學歷很高,卻常常對管理十分淡漠。認為管理沒有什么,總認為“只要你業務過硬,身先士卒,下屬沒有不跟你干的”。一旦制定了新的工作目標,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馬上就進入了狀態,從業務和技術的角度考慮工作怎么做,考慮得十分仔細,并且以此為榮。但是,卻不大考慮這項工作能夠給本部門的下屬們帶來什么樣的利益,如何提高下屬們的積極性,讓下屬們主動地工作等等。結果,部門搞得一團糟。
3.對下屬的業務或技術要求過嚴
以前角色偏差經常導致只從業務或技術的角度看待下屬、看待問題。由于在業務方面出類拔萃,對下屬的業務要求很嚴,比較挑剔,看到水平比較低的下屬就氣不打一處來,失去耐心。結果造成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的手下很難再有業務高手或技術高手出現。
二、領主
這種角色錯位比較常見,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將部門看成是自己的“獨立王國”,把自己當作“領主”。認為“我部門的事,就是我個人的事”、“我部門的人,就是我的人”。將部門的事和人完全置于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誰也動不了,碰不得。
1.忽略自己角色的多維性
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忘記自己的角色是多維的。你不光是上司,而且還是下屬,還是同事。一味強化自己作為上司的角色,忽略下屬和同事的角色,會導致“領主”意識的產生。
2.將自己看成下屬的保護人
所謂下屬和上司,只是指揮鏈上的組織關系。下屬首先是公司的雇員,是同事和事業伙伴,然后才是下屬。你的下屬和你一樣,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相應的工作授權,和你不是人身依附關系,不應將你自己看成是下層的保護人。
3.過分看重自己對下屬的作用
下屬尊敬你可能是因為你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也可能是因為你比較關心他們,也可能僅僅因為你是上司。而千萬不要理解為下屬什么事都離不開你,業務上離不開,前途離不開,甚至生活上也需要照顧。在下屬心目中,即使你是一位出色的企業中層管理者,也遠遠沒有你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要。
三、官僚思想
中國有著悠久的“官本位”歷史,企業更是套用了各級行政級別。這種角色錯位在于:我是經理,就是官。
官僚思想在某些企業中層管理者身上非常突出,表現為辦事按部就班,官氣十足。今天不能辦就是今天不能辦,按規定不能辦就是不能辦,他們想的不是如何主動幫助其他部門解決問題,而是四平八穩的就事論事。
1.過分看重自己的級別
對按什么規格和級別對待自己等十分敏感。比如公司里有幾個部門經理在一起開了個會,他就會嘀咕:部門經理級的會議,怎么沒有我?喜歡別人稱自己為“總”,不喜歡被人稱“經理”(許多公司已經在“官本位”的壓力下,將部室一級的經理改稱為總經理了)。
2.用級別看待遇
對什么級別應該享受什么工資和待遇,一點也不馬虎。其實,在公司里,工資待遇是依據在一個職位的“相對價值”而定的,是根據工作的績效而定的。都是部門經理,工作的“相對價值”不同,績效不同,工資待遇可能相差很大。
3.官僚作風
官僚作風嚴重,喜歡搞“一言堂”,什么都是自己說了算,不懂得也不重視發揮團隊的智慧。工作講求公事公辦,不管市場變化和客戶需要,只管和你講規定、講原則。在上司面前唯唯諾諾,在下屬面前擺架子,頤指氣使,只問下屬懂不懂規矩,不問下屬的做法是否正確。
一些做業務或者技術出身的企業中層管理者常常把自己仍然當成業務員或技術員。工作中身先士卒,沖在前面,卻往往忘記了自己的最大職責在于率領整個部門的人去完成工作。這樣的企業中層管理者一般業務或技術都非常好,而且,絕大多數也是因為在業務或技術方面的突出成績而被提升起來的,對管理并不擅長。
這樣的企業中層管理者通常很忙碌,原因是:第一,有些技術工作下屬做不了;第二,下屬們往往出錯,需要他去補漏;第三,下屬把自己份內的事反授權給經理去做;第四,人員流動,出現人才空缺,企業中層管理者去補缺。這些情況都是企業中層管理者沒有扮演好管理者角色的體現。
1.以業務為主
企業中層管理者是管理者和領導者,主要作用在于領導部門全體人員去完成工作,而不是自己去做更多的業務或技術工作。這種偏差使公司“失去了一個出色的業務員或工程師,而得到一個蹩腳的企業中層管理者”。特別是一些技術出身的企業中層管理者,在大學學的是軟件設計,到公司又搞了多年的軟件設計,提升到企業中層管理者崗位后,舍不得放棄專業,長期只與電腦和書本打交道,對計劃、組織、管理、控制和人際方面的事情,既不熟悉又不情愿了解。
2.不懂管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雖然學歷很高,卻常常對管理十分淡漠。認為管理沒有什么,總認為“只要你業務過硬,身先士卒,下屬沒有不跟你干的”。一旦制定了新的工作目標,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馬上就進入了狀態,從業務和技術的角度考慮工作怎么做,考慮得十分仔細,并且以此為榮。但是,卻不大考慮這項工作能夠給本部門的下屬們帶來什么樣的利益,如何提高下屬們的積極性,讓下屬們主動地工作等等。結果,部門搞得一團糟。
3.對下屬的業務或技術要求過嚴
以前角色偏差經常導致只從業務或技術的角度看待下屬、看待問題。由于在業務方面出類拔萃,對下屬的業務要求很嚴,比較挑剔,看到水平比較低的下屬就氣不打一處來,失去耐心。結果造成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的手下很難再有業務高手或技術高手出現。
二、領主
這種角色錯位比較常見,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將部門看成是自己的“獨立王國”,把自己當作“領主”。認為“我部門的事,就是我個人的事”、“我部門的人,就是我的人”。將部門的事和人完全置于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誰也動不了,碰不得。
1.忽略自己角色的多維性
這類企業中層管理者忘記自己的角色是多維的。你不光是上司,而且還是下屬,還是同事。一味強化自己作為上司的角色,忽略下屬和同事的角色,會導致“領主”意識的產生。
2.將自己看成下屬的保護人
所謂下屬和上司,只是指揮鏈上的組織關系。下屬首先是公司的雇員,是同事和事業伙伴,然后才是下屬。你的下屬和你一樣,都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相應的工作授權,和你不是人身依附關系,不應將你自己看成是下層的保護人。
3.過分看重自己對下屬的作用
下屬尊敬你可能是因為你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也可能是因為你比較關心他們,也可能僅僅因為你是上司。而千萬不要理解為下屬什么事都離不開你,業務上離不開,前途離不開,甚至生活上也需要照顧。在下屬心目中,即使你是一位出色的企業中層管理者,也遠遠沒有你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要。
三、官僚思想
中國有著悠久的“官本位”歷史,企業更是套用了各級行政級別。這種角色錯位在于:我是經理,就是官。
官僚思想在某些企業中層管理者身上非常突出,表現為辦事按部就班,官氣十足。今天不能辦就是今天不能辦,按規定不能辦就是不能辦,他們想的不是如何主動幫助其他部門解決問題,而是四平八穩的就事論事。
1.過分看重自己的級別
對按什么規格和級別對待自己等十分敏感。比如公司里有幾個部門經理在一起開了個會,他就會嘀咕:部門經理級的會議,怎么沒有我?喜歡別人稱自己為“總”,不喜歡被人稱“經理”(許多公司已經在“官本位”的壓力下,將部室一級的經理改稱為總經理了)。
2.用級別看待遇
對什么級別應該享受什么工資和待遇,一點也不馬虎。其實,在公司里,工資待遇是依據在一個職位的“相對價值”而定的,是根據工作的績效而定的。都是部門經理,工作的“相對價值”不同,績效不同,工資待遇可能相差很大。
3.官僚作風
官僚作風嚴重,喜歡搞“一言堂”,什么都是自己說了算,不懂得也不重視發揮團隊的智慧。工作講求公事公辦,不管市場變化和客戶需要,只管和你講規定、講原則。在上司面前唯唯諾諾,在下屬面前擺架子,頤指氣使,只問下屬懂不懂規矩,不問下屬的做法是否正確。
TAG:
每一次分享 都將成為一種正能量!
經典案例
客戶服務
news
管理百科
-
企業年度培訓計劃制定
時值年底,很多企業開始規劃2023年度的培訓計劃,在年度培訓計劃制定過程中,很多企業培訓管理者往往感覺無..查看詳情
-
目標管理的難點
-
什么是目標管理
明確的目標,能夠使大家朝一致的方向努力;使成員在各自的層面上工作,確保工作效率;激發下屬的工作主動性..查看詳情
-
企業中層管理者如何積極進行溝通?
溝通過程中表現積極的人對自己的權利非常清楚。因為如果不明確自己的權利,就無從表明維護自己權利的立場。查看詳情
-
如何進行高效跨部門溝通
所謂跨部門溝通,主要是指公司的企業中層管理者之間的溝通,或者是沒有上下級關系的部門之間的溝通。在與上..查看詳情
-
中層管理者都很忙卻沒有產生績效
多數企業中層管理者都很忙,經常加班加點,沒有周末,沒有休息時間,簡直就是“忙碌”二字的化身。由于企業..查看詳情